返回

捧着左传品春秋

首页
第402章 春秋大结局:三家分晋 (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春秋第二百五十五年)
    《春秋》的结局,是以晋国的“三家分晋”为标志,所以最后再结束全书的时候,必须交代一下晋国的事情。

    晋国这几年,都是在忙着攻打齐国,整顿中原,因为在之前对抗晋国六卿之乱的时候,在齐、郑、卫联盟中,齐国是老大,是带头羊,又是中原的老二诸侯国。所以,只有打垮了齐国,晋国才能将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之剑,转向其他的国家。

    晋国经过的努力,目的暂时实现了。

    齐国也算是被晋国彻底被揍老实了,于是晋国将目标开始转向郑国,这个似乎永远打不死的“小强”国家,很是令人头痛,在贯穿整个春秋历史中,郑国始终是游离在北方和南方强国之间,绝对属于墙头草级别的“小强”,完成对郑国的讨罚,就是一个标志,也是完成了对中原核心地区的控制权,占据中场,才能复兴大业,进退有余,也是对现在刚出现的“反晋联盟”的惩罚。

    因此,我们还是在最后,以晋国征伐郑国为节点,结束本书的篇章。之所以还要从晋国伐郑说起,也因为《左传》的最后记录中,就是“晋国伐郑”而结束。从此,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为什么晋国要伐郑?

    除去前面说的大的诸侯纷争国际局势原因外,具体到一些战争借口上,其实就是为了一些挣地的小事,因为,到了这个年代,晋国也只能是管管小事了,也只能以这样的小事为借口了。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晋国,此时的国内权利,已经轮换到了后来四卿的智氏家族手中(因为赵氏宗主死亡,新的宗主赵无恤要守灵,晋国的正卿位置交到了智氏手中),晋国的上卿荀瑶,再次带兵开始征伐郑国,驻兵在“桐丘”。

    郑国此时的盟友是齐国,当受到了晋国的征伐时,自然要继续向齐国求助,于是郑国赶快派人到齐国去求救。

    前一阵子,齐国被晋国狠揍了一顿,齐国虽然在与晋国的争斗中,落了下风,但是遇到盟友受到侵略,当然要管这个难兄难弟了,否则,齐国就会被彻底的孤立起来,到那时,齐国真的连个朋友都没有了,沦落成晋国的盘中餐,所以,齐国誓死必救郑国,你说,此时的齐国也很悲壮,有种壮士断腕的感觉。

    齐国的军队将要出发的时候,把持齐国大权的陈氏陈成子(也就是:田氏),召集了齐军出征将士们的孩子,并分为三天,每天分别进行召见,并且设置了一辆两匹马拉的马车,和五座城邑的赏格,作为这次出征胜利后的奖品,真是出了血本。

    陈成子亲自召见了颜庚的儿子晋说:

    “你父亲在上次和晋国的战斗中英勇的牺牲了,由于当时国家多难,当时没有抚恤你,现在国君命令赏赐你一座城邑,你应该亲自驾车去朝见国君,不要废弃你父亲带来的荣耀。”

    虽然说,这个是迟到的奖赏,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也有点功力的性质和意思,但是,齐国的全军上下,顿时士气大振,你看看,国家对于之前牺牲将领的赏赐,都是这样了,所以这次出征的赏赐,肯定会实现的,绝不会放空炮的。

    于是,齐军带着高昂的战斗情绪,马上出兵援助郑国。

    等齐军走到了濮水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齐军开始不愿意冒雨渡河,这太危险了,洪水来了。但是,陈成子亲自冒雨,拄着长戈,站在高处,凡是齐军马不前进的,他就当场亲自用鞭子抽打,齐军上下一看,主帅都这样玩命了,什么洪水?什么大雨?都不顾了,玩命的前进,所以全军胜利渡河,强渡濮水。

    齐军这个消息传到了晋国智伯这里,智伯一看,我的个亲娘啊,齐军这样的精神状态,这是要玩命的架势,这让智伯大吃一惊,马上展开军事地图,进行分析,发现齐军的进攻,晋军可能就是腹背受敌,局面太不好了。

    于是,智伯就下令退兵了,但是退兵总要有个借口吧,于是智伯的借口就是:

    “我们这次出兵,经过占卜的是攻打郑国,没有占卜攻打别的国家,但是现在齐国出兵了,这是我们没有占卜到的,我们不能违背天意,所以我们暂时撤兵,回家再占卜,看看怎样。”

    呼啦啦,咔嚓嚓,晋军撤退了。

    这就是《左传》最后记载的晋国与郑国的战斗状态。

    到了鲁哀公死后,鲁悼公四年,即公元前463年,也就是本书《左传》记载最终结尾的一段记叙中,晋国智伯为了完成伐郑的革命使命,再次带兵攻击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时候,郑国的大臣驷弘说:

    “这个荀瑶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其实征伐我们就是为了这个,不如我们早些向他表示屈服的话,他就会退兵了。”

    于是,郑军就在“南里”设防等候晋军。

    当荀瑶带领晋军进入“南里”的时候,准备攻打城门,荀瑶让跟着前来的赵无恤亲自冲锋,让他带头冲进城门,这可是个绝对的危险活,带头冲锋,一般来说就是烈士的面子。

    赵氏的新宗主赵无恤一点也不傻,他就对智瑶说:

    “我是你的副将,你才是我们的太阳,有主将你在这里,还用我冲锋?我跟着你干,你冲,我就冲,我的总司令员同志。”

    这就是在和司令员叫板。

    三军主帅荀瑶说:

    “我就是开个玩笑而已,你还当真了,你看你长的相貌很丑,而且又缺乏作战的勇气,赵氏家族怎么会立你这样的人作为继承人?”

    这就是当众侮辱了赵无恤,而且现在的赵无恤是赵氏宗主,这就等于的侮辱了赵氏家族,现在赵氏家族的风光,也不像当年了,如果那些赵氏先辈在的话,估计直接就动刀子了,于是赵无恤说:

    “忍了吧,因为能够忍受耻辱,这样也许对赵氏没有什么危害吧。”但是由此,赵无恤怨恨荀瑶,而荀瑶也想灭掉赵无恤,两人的仇恨,从此而结下了。

    《左传》记载,到此结束。

    结语:晋阳之战

    因为以下内容,已经超出了《春秋左传》的记载范围,所以,就暂时改成单纯的公元纪年,把“三家分晋”的故事,大概说一下,以便结束全书。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三大夫,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

    智氏独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并取代赵氏而掌管晋国政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居晋国四大卿之首,并自称“伯”。这就好像是中原诸侯之中的老大一样,智氏是晋国四卿中的老大。

    同年,智氏率军灭中山国的属国仇由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隔年(前457年),智氏在讨伐卫国回国后,与韩康子虎、魏桓子驹在蓝台举行宴会,知瑶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氏家臣段规。

    这就是智氏得罪了韩氏家族。

    之后,智氏又贪婪地向韩氏、魏氏索求并获得了万户之邑。夺了人家的财产,其中尤其是“房地产”,这可是巨大的财产啊,所以韩、魏两家只能忍气吞声,强忍了这口恶气。

    智氏还不满足,又向赵氏家族索求“蔺、狼皋”两邑地,真是贪得无厌,但是,被赵襄子赵无恤严辞拒绝,知瑶大怒。

    在晋出公二十年(前455年),智氏带着韩氏、魏氏两家族,开始攻打赵氏,赵氏哪能对抗了三家的联合攻击,赵襄子不敌,几经考虑之后,就奔走晋阳。因为晋阳是赵氏的宗族的首都,于是,发生了智氏、韩氏、魏氏三家攻击赵氏一家,三打一,晋国继六卿之乱的吞并活动后,再次上演了四卿吞并的战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公元前453年,智伯知襄子带领着魏氏和韩氏,一起围困赵氏的采邑晋阳城,但是久攻不取,愤引汾水灌晋阳城,赵氏已经是:“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一副惨相,眼看着就要被灭了,晋阳军民病饿交加,十分危急。

    知襄子(智氏)看见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说:

    “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

    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俗话说:兔死狐悲。

    赵氏晋阳水困已久,无法续守,遂派谋臣张孟谈,偷偷前往韩氏和赵氏的大营中,意图说服韩、魏两家临阵倒戈,张孟谈于是告诉韩、魏之君曰:

    “唇亡齿寒,智伯率领你们两位来攻击赵氏,赵氏快要灭亡了,接下来你们两位也要被智伯当成攻击的目标了。”

    韩、魏,本来就对智伯的嚣张跋扈,非常愤恨,听了张孟谈之言,也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家族,决定倒戈起事。于是三方密约,决定共同攻灭智氏。

    智氏的压迫终于爆发了。

    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月,初十,丙戌日,赵襄子派出部队,杀死知氏军守堤的士兵,决开堤防,反灌智氏军营,智氏大军因仓促救水而阵型散混乱。

    韩、魏军趁势从背后,侧翼进攻,赵襄子亲率军队进击,并大败智氏军的前锋,长驱直入中军幕府,擒杀智襄子,并将智襄子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赵无恤恨死智氏了,这还不算完,赵氏大加搜捕智氏余党,将智氏宗室全部夷灭,只有智果早已改名,另立一氏族(即:辅氏),智氏的血脉才得以保全,但是智氏家族已经不复存在了。

    晋国由原来的六卿,变成四卿,现在变成了三卿了。

    “晋阳之战”宣告结束,智襄子宗族灭亡。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后,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在晋国卿士之乱中,晋国的国君没有一点的发言权,因此,三家已经不再重视国君。

    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晋君成了光杆司令,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再经过五十年的演变后。

    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

    周威烈王想:晋国已经是这个地步了,不承认这三家,也没有用的,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诸侯大国,再加上原来的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轰轰烈烈的《春秋》关闭了大幕,但是更为精彩的“战国”大戏,又开始登场了。

    全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