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的转折1626

首页
颜朝
    大华集团第二批驾驶员培训已经开始,本期参加驾驶员培训的青壮年合计725人,警察培训班524人,交警培训班385人。

    突然想起了大华职业技术学校,大华职业技术学校开业的时候刘远方正专注于清边行动,对于招到多少学员并不清楚。于是刘远方点开官网简单的看了一下:大华职业技术学校第一期学员共招收学员2178人,其中男生1524人,女生654人。

    说实话这个数量超出了刘远方的心理预期,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学员年龄和征兵的年龄要求一样,而上次征兵的时候,符合年龄的少年已经很少了,没想到这职业学校竟然能够招收一千五百多符合年龄的少年。同时这个数字也真实的反映出一些当地老百姓对儿子当兵的心理想法。

    再简单的看了一下教师队伍,除了四五十个大华集团的各个学科的技师工程师外,竟然还有一二十个聘用的本地技术人员,这个发现让刘远方双眼一亮,其中一个刘远方还有点印象,是来自白龙镇的焊工技师梁武,这个人看上去非常憨厚,话不多,但是学焊工活上手非常快,再加上四镇建设的时候有大量的焊工活实习,这个梁武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焊工的几种常见焊接技能都熟练掌握了,据说现在这个梁武已经是七镇焊工数一数二的好手了,没想到姜波竟然把他挖到学校当老师了。

    由此推之,其他聘用的本地人也都是各个技术行业的好手,被姜波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挖来学校当老师了。

    现在大华集团周边形势犬牙交错,特别是两郑,根据最新的情报,两郑已经开始调兵遣将相互试探,一场大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个时候,大华集团必须要扩张自己的武装力量,而制约部队发展的,首当其冲就是兵源。

    捏捏有点疼涨的眉心,刘远方站起身伸展一下有点困乏的身体,踱到窗边看看外面灿烂的阳光,外面阳光灿烂白云朵朵,真是一个好天气。刘远方一呆,突然想起,自己竟然没有看到郭阳张浩赵志阳这些人,他们去哪里了?

    正寻思着要不要打电话问一问,远远的从办公楼上看到一前一后两辆无棚长厢卡车满载着人慢慢的进入了军营,停在了办公楼前的平底上,前面那辆车副驾驶位置上跳下一人,定睛一看正是张浩。

    刘远方疾步下楼到车前一看,卡车后面的车厢里全是一个个瘦弱的孩子,远远看去最显眼的就是车厢上到处都是一块一块干涸的奇形怪状的泛白沫子痕迹,印迹上面沾染着一些碎菜叶子碎豆瓣之类的食物残渣,这些明显是呕吐的痕迹,而且有的还重叠覆盖,看来是这些孩子们第一次乘坐车辆,不适应引起的呕吐。

    看到刘远方,张浩眼中满是温暖的关怀,但是现在不是多说话的时候,两人招呼着办公楼里面值守的人一起出来,还有司机一起把两车孩子全部抱下车来。

    刘远方和张浩两人一身大汗,浑身一股酸臭味,等把这152个孩子吃完饭洗完澡被全部安置在新兵楼宿舍,已经是晚上七点了。两人相互看着狼狈不堪的对方,从对方现在的样子就知道自己多狼狈了,但是不管多狼狈,这些孩子先安定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原来刘远方不在的这几天,郭阳和团参谋部的人也没闲着,已经充分的考虑到现在大华集团实际控制区域内地广人稀,这次征兵的兵源应该非常紧张的问题。于是聚在一起没事就相互讨论问题,集思广益。可别说,还真让他们想出了一条新路子。

    现在的大华集团人口比例中,妇孺儿童占的比例非常高,主要是最近交易的人口中成年男丁比较少,最多的就是妇女儿童。而学校里面接受十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数目,从以前的七八千人,而现在则达到两万五千多,主要增加的还是交易来的一万四千多孩子,另外还有最近移民而来的,比如三家镇上的学龄儿童,还有一些北面难民扶老携幼南下带来的,甚至还有土匪投降后下山拖家带口带来的孩子。

    在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中,交易来的一万四千孩子基本上都是营养不良的状态,分别不过有的严重些有些稍微轻一点而已。而这些孩子,九成以上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和生日,将近五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姓氏。

    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山区的人本来各自比较矮,同样骨瘦如柴的孩子,如果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真实年龄的话,站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楚是十四岁十五岁还是十六岁十七岁。

    而现在大华的学校里面学生全部爆满,有些地方的全日制封闭式学校还没有建好,比如三家镇的全日制封闭式学校还在基础的建设中就已经满员了。很多交易来的孩子们现在处于没有老师没有课堂的境地,巨大压力让以叶建中为首的大华集团教育系统焦头烂额。

    鉴于此,郭阳和张昊赵志阳以及参谋部的成员们决定这次征兵需要到各区域的学校里面看看。

    学校里面的情况确实不乐观,原本还算宽阔的校园内到处都是孩穿着各种颜色大裤头和背心的孩子们,可怜的老师们特别是有点年纪的夫子们一个个疲惫不堪声嘶力竭。

    已经入学的孩子们的简历简陋的简直没办法看,年龄虽然不一样,但是生日一律是六月一日,这事还真的怪刘远方。因为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所以高二虎和衙役们在登记孩子们的时候,专门因为这事问过刘远方,而忙的晕头转向的刘远方大手一挥:不知道自己生日的一律按照六月一日出生!

    看了几所学校,郭阳张浩赵志阳他们心里就有底了,三人抵头嘀咕一番,就开始了行动:郭阳负责和叶建中进行沟通交流,把他们的想法告诉给大华集团教育管理层;赵志阳负责和具体的学校沟通,对符合征兵要求(年满15周岁)的学生进行登记;张浩负责把登记过的学生(新兵)带到谅山军营并妥善安置。

    而今天,正好是第一批152名学生和学校分割后进入军营的时间。

    把符合年龄(登记上符合年龄)的学校孩子招入军营,一方面可以缓解学校巨大的学生压力,另一方面就是可以保证部队有足够的兵源,这些学生进入部队之后也可以在军营里面继续学习文化知识。所以在这个时候采取这样的措施对于集团教育系统和部队来说来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之举。

    听到思宗皇帝继位大宝的消息,颜老夫子的两眼发直,颌下三捋长须无风自动,端坐在椅子上半天不语。

    对于这个性情刚烈的老夫子来说,这种事情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熹宗皇帝这才继位几年啊?7年而已,才23岁,就驾崩了,不是说皇帝都是天命之子,多福多寿无灾无难的吗?据说熹宗皇帝喜欢自己动手做些木工,终年不倦,但是这和身体关系不大啊,怎么跌入水中之后没几天就嗝屁了?

    荒唐!简直是太荒唐了!

    但是自己和孙董的赌约呢?颜老夫子认真的想了一下,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有反悔的理由啊!而且,这大华集团能够未卜先知确实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说不定这大华集团真有真龙之像呢,要是那样的话,自己说不定还能成为扶龙之臣呢。

    从包裹里拿出自己的账本,这在老家的时候称为束脩,到大华集团称为工资,但是不管叫什么自己必须承认这两个月大华集团给的钱不少啊。

    颜老夫子也打听过,附近的工厂里面,普通工人每月也就100大华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稍微高一点,而自己来到这里后每个月工资是150元大华币,据说教师如果表现好,以后还会增加工资的,特别是如果教育出具有特殊技能给大华集团做出一定贡献的学生,那当老师的还会有额外的奖金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也没有满足感,和周围的工厂工人已经普通的大华管理人员工资的对比,让颜老夫子有了一阵被大华集团重视的感觉,这让老夫子的心理上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毕竟在大华集团的日子和在老家的日子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这里,每日只需按时上课备课,辅导学生,而在老家那边,自己的私塾快连学生都招不来了,而且每日提心吊胆担心土匪和官兵的骚扰。

    坐在他对面的郑夫子看着强装镇定但是明显心理活动非常剧烈的颜夫子,心里却是暗笑,你这个老颜头,平时仗着肚子里一肚子学问牙尖嘴利谁都不服,没想到这次到了大华集团却碰到钉子上了,这下子你个只服圣人不服天的倔老头被孙董套住了吧!

    两人端坐无语良久,突然颜夫子一仰头张口说道:“如此多的孩子尚未启蒙都没有了爹娘,真的着实可怜,不管别人如何想如何说道,我颜朝为了这些孩子,愿埋骨大华,以慰平生!”

    一直装着低头喝茶的郑夫子一口茶差点喷出来,这个颜夫子,打赌输了呗,还非要面皮,拉孩子们遮羞,但是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端起茶杯对着颜夫子肃容说道:“颜夫子高义,仁心仁德,郑某佩服之至,只是颜夫子你投身大华集团,如明珠暗投,令人惋惜!”

    “郑夫子,此话差矣。”颜夫子轻捋胡须,淡然说道:“我辈读书人,不仅要有舍生取义的觉悟,更要有把圣人教诲前人知识自己衣钵传承下去的方法方式,虽然这大华集团可能不开八股取士,但是如此重视教育,自然有他们的道理!依你看,说不定你我毕生所学会在这大华的孩子里面开花散叶代代相传!”

    说道此处,颜朝双目一亮:“若是以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再加上这大华集团神鬼莫测的那些科学技术,这些孩子说不定可以吐故纳新另开境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教师的基本认识。所谓“道”,就是价值、思想、道理,就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教授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特殊意义。经典诗词,代代传诵,不仅具有形式韵律上的美感,更蕴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情感和人文追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经典诗词以及其他表达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应该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永久的记忆,成为文化传承的基因,我们民族的根在这里,传道的根也应当在这里。

    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华夏先人经验、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长期伫立于世界精神高地的基础,也是我们汲取精神养料、坚定文化自信的富矿。要说中国人在哪方面最应有信心,文化可以说无出其右。倘若我们在这上面都丢掉了自信,搞起了“去中国化”那一套,无异于邯郸学步,自乱阵脚。

    一名好老师,理所当然要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文化自信的塑造者。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课堂讲坛、校园阵地就是教师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用知识和道德沁润学生心田的舞台。在这三尺讲台上,教师不仅要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讲出道理、做出榜样,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也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生底线,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心系天下、热爱人民,积极传播我们民族传统的优良传统并与时俱进,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讲台虽小,责任却重,教师应当肩负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历史使命,在实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上有所作为。老师身正、心定、博学,有其道、守本业、求不惑,教出的学生才会有力量,成为实现人民不断追求文化提升的希望和实现民族梦想的主力军。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栽培。“老师”是历来被称为“先生”的,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垂范世人,薪火传承,照亮一方山河。教师的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事关他人前途和家国命运的神圣事业。“为师者,弟子之所效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西方的“潜课程”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显性的,而且其隐性的影响大大超过课堂上显性的影响。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数学传统文化中注重算法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和未来仍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指是什么,包含哪些核心内涵,这是我们应该深思且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只有搞清楚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的内涵,才能建立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作为一名老夫子,颜朝有着足够强大坚毅的内心,而且确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称得上是一肚子学问。但是别人不清楚,他自己内心明白,他虽然教出了无数的学生,有的也继承了他的衣钵,但是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学生虽多,还真没有几个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自己的。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当时,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我国就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唐代对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同其他官员一样,均要定期“考课”,一般每年一小考,三至五年一大考。考核内容分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考核结果分为九等。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即《登科记考》中所说的:“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我国古代教师称谓很多,继秦汉出现“博士”后,到宋代教师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教授”。石介、孙复、胡瑗等宋代一批著名学者都曾被聘为太学教授。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不仅民间私立书院流行,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文献通考·学校七》称,由于考试过严,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全国州、县的教授“只五十三员”,“盖重师儒之官,不肯轻授滥设故也。”

    到了明代,对教师的考核就更加细化了。《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方可升职。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而到了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

    “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中仍不进步,问题就大了———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

    如果“岁考”中,府学24人、州学16人、县学12人以上无长进,要取消教师资格,巡按御史或按察使有权直接开除(罢黜)教师。不仅教师被处理,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也跟着受罚,要被处以“笞刑”。

    而对于国家开设的国子监来说,明朝

    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厉。曾任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的黄佐,在其《南雍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六月,北京国子监学生唐谦等想出来做官,吏部安排考试,结果成绩很差,“不通经书”。按规定应该将主管教学的司业(相当于副校长)赵季通治罪。明成祖朱棣听说后,放过了他,但就此向全国下发“红头文件”,规定“凡弟子员再试不知文理者,并罪其师,发烟瘴地面安置。”

    由此可见,无论那朝那代,只要不是战乱频繁法制崩溃国家失去约束力号召力的年代,国家对于教师这个职业都还是非常重视的。

    颜朝老夫子,在三百多夫子里面,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一位合格的老教师了,但是就是这么一位出色的教师,却悲哀的发现,自己辛苦育苗数十载,虽然面前郁郁葱葱满目葱绿,却无一棵可堪大用!

    如今来到这个以前自己以为鸟不下蛋的地方,开始逐渐的了解大华集团,对于大华集团的那些工程车辆和工程设备虽然不明白其中作用,但是颜朝很快就明白这些东西的力量,对于能够设计制造出工程车辆和工程设备的人是赞不绝口。可见这个颜朝颜老夫子不是一个呆板的倔老头,而是能够吸取新想法,放开怀抱容纳新生事物的人。

    交易来的一万四千多孩子现在成了大华集团最大的负担,这些孩子不仅仅是消耗大量粮食,而且更需要大量的教师来对他们进行启蒙交易,而大华集团的战士们,对于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毫无办法,唯一对这些孩子有足够震慑力的,只有这三百多具有足够教学经验的夫子们。所以孙振华叶建中对于以郑启颜朝为首的这三百多名夫子们是非常重视,对于这些夫子们生活上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尽全力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