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说客苏秦

首页
后记
    本文到此收尾。从2015年搜集资料,2016初动笔至今日,磨了整整四年多,尽管每年都会因特殊情况暂停一段时间。总体来看,还算顺利,没有遇到大的不可逾越的瓶颈。本文最后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可以作为想了解本文苏秦活动轨迹的一个导读。

    苏秦是战国时代最具名气的人,早在笔者上小学时就在电视上看过一部戏曲,讲得就是苏秦为了出人头地奋发读书悬梁刺骨从不受家人接待到终成六国丞相的事。那时候对于“六国丞相”的概念有些好奇,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也是笔者对苏秦最初的印象。直到后来学了历史,才真正了解相关苏秦的事迹,但此时吸引笔者的却是苏秦的口才,能一口气游遍六国用不同的说辞成功说服山东六国促成合纵,把六个各怀异心的君王要握手言和达成一致,这需要具备怎样强大的智商和逆商?

    能为苏秦创作当然是后来的事了,却怎么也脱离不了儿时的崇拜情结。想想简单,真要搞创作,难度大,况且又涉及到令人生涩的战国时代,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硬着头皮上阵了。

    本文虽然做了大量虚构,但基本史实框架不变,与主人公有关的历史大事件或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历史事件基本保留,紧按着人物线索和时间顺序推进,从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开始,到公元前284年临淄沦陷前夕结束,跨度30年整。

    从开头和结尾就可以看出,本文主人公虽是苏秦,但故事讲得却是齐燕两国长达三十年的世仇。以“齐灭燕”和“燕灭齐”两大历史事件为前后分据点,把苏秦的主要政治活动安置在这一时代大境遇中,将其个人命运与国家沉浮天下兴亡相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照《战国纵横家书》版本的历史事件和时间顺序来,没有按《史记》将苏秦与张仪事迹并立。所以,本文没有鬼谷拜师、初游秦国、六国封相、衣锦还乡、前倨后恭、苏张纵横等大家熟知的脍炙人口的事件,与之相对应的是稷下求学、大困而归、落难燕国、两国拜相、三国封君、五国合纵、助齐灭宋、倾齐挽齐等主要情节。

    其中“稷下求学”和“倾齐挽齐”纯属创造。“倾齐挽齐”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有矛盾才有和谐。只要将思维放到“天下格局”的层面上,就不会矛盾了。

    首先要肯定主人公的信仰:忠于燕国。他的为政理想是“弱齐强燕”,至死不渝。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曾在燕国太庙当着燕王发下誓言,从此君子一诺,生死兑现。最后没能守住誓言的是燕王,当齐国被困济西,主力尽丧,秦、魏、赵、韩各国得了便宜已回国休息调整去了,燕王却临时改弦更张,他的理想“升级”了,简单的“弱齐”已满足不了他,他要去追求更大的理想——灭齐。理想的进取固然值得肯定,可是单凭燕国可以去完成这个宏图伟业吗?这才是重点。

    关于这个关系到燕国将来国运命脉的问题,当时的丞相剧辛也是极力反对的,《资治通鉴》记载:“(乐毅)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剧辛的主张明确反对乐毅深入齐国腹地,因为齐国大而燕国小,蛇吞不了象,即使勉强吞了,自己也得撑死(灭齐弱燕)。还不如占其边境城池,得些实利,回国去休养生息。剧辛的主张正是符合燕国国策“弱齐强燕”的精神根本的,也是本文苏秦要拿命去实现的,所以才有了本文的“倾齐挽齐”这一情节。

    史书或相关苏秦影视剧中对苏秦为何间齐似乎解释的牵强,或模糊的一笔带过。真是仅仅回报燕王的知遇之恩?或者如《史记》(后半部分)记载的是因为与燕易王母亲的私情东窗事发,为保命自荐间齐?或者纯粹为了自我价值观的实现?虽然都可以作为理由,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苏秦是战国第一大说客,大说客,就必须有大手笔,大手笔去创造大格局,既然能创造大格局,那就必须得有心系天下的大情怀。本文一直在努力为主人公塑造这种可歌可泣的“大情怀”,又极力避免与主人公本身的为政理想不相矛盾。“倾齐”是为“强燕”,“挽齐”是阻止燕国沦为“弱国”,阻止秦国一家独大,稳定战国格局,维持天下均势。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对苏秦忠于燕国的气节没有被篡改,反而扩大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儒家倡导的完人巅峰仁义礼智信,在一个所谓唯利是图的战国说客身上并未缺失。

    结局“大反转”处理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心怀天下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坚守信仰,坚持理想,是主人公历经一生至死不渝的精神品质。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精神是存在的,主人公的精神信仰是正面的,是始终不变的,但必须也要看到他功利主义的一面,毕竟他出生在那个风云激荡功利至上的战国时代,失去了功利,谈何精神价值?

    孟子语: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不忘在沟壑。战国说客对自身功利与精神的层次比较符合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

    至于文中有些与苏秦无关的历史事件附嫁到了苏秦身上,比如田甲劫王、退守莒地、田单复国。无可厚非,小说毕竟是一种二次元创造。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诸葛亮写的神呼其神,不谈他到底有没有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取西川,定南蛮,东和北拒,光草船借箭一事,便是罗贯中移花接木,硬是把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事用来美化诸葛亮。空城计更是无中生有,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确是起到了刻画人物的作用,图的是一种对小说人物的肯定。

    本文的苏秦更注重人物成长经历,他在燕国被齐国亡后走出洛阳周游列国,其成长历程紧紧对应着燕国的复兴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秦的人生历程可以作为燕国兴衰史的一个缩影。他的一生始终周旋于齐燕两国之间,齐国是他人生的启蒙,燕国是他事业的开端,而他人生的巅峰却是紧紧建立在齐燕两国的基础之上,他对这两个国家都是怀有特殊感情的。他对齐国的感情犹如对钟离子时隐时现的友谊,对燕国的感情则犹如对夜灵若即若离的爱情。这也是相对应的,是本文的刻意设置。

    苏秦终身缠绵于齐燕之间,终身的政治伙伴是燕王和齐王,除了政治较量,更有恩义缠绵。苏秦不但是一个说客,一个谋士,也是一个忠者,一个义士、信使。他一诺千金,生死兑现,不负自身,不负朋友,不负家国,不负天下,这就是笔者心目中想表达的苏秦。把燕昭王适度抹黑,把齐泯王适当洗白,是为了更能突出理想中的完美苏秦。但燕昭王抹而不黑,齐泯王洗而不白,并没有太多影响到历史人物的公共价值。

    另外解释一下第一卷中苏秦为“荧惑星”转世的言论,其实也并非凭空捏造,据《战国策》借张仪之言:“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是根据苏秦对当时社会影响力所做的妖化处理,不带贬意。而且春秋战国星象学流行,凡诸侯国皆有星象观侧台,如齐国之渐台,宋国之阏伯台,并有专门太史令日夜监测,《左传》中不凡其例。

    《大说客》完本了,又花了两个月进行了修订,尤其第一卷做了大量删改,去除与本文主旋律关系不大的傍枝侧叶,尤其齐宫宫闱部分被基本去除,看上去更干净。“天象”情节不改,布局做了大量调动,其他保持不变。但这里不好修改,只能重发,为了干净美观,就不再重新上传了。

    本文是笔者历史题材的处女作,驾驭功底有限,虽然尽了全力,仍然缺点多多,遗憾多多,不免有些落入俗套,回过头去看看,很多粗糙。不过笔者会继续努力的,全当练手吧。

    最后感谢铁血网感谢我的编辑们、感谢各路打赏、留言、收藏的伙伴们的一路陪伴、关照!也忠心祝大家创作愉快,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