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尴尬,女仆机器人陪我穿越正统

首页
第48章笪桥遗恨一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

    朱棣的同母胞弟朱橚首先被削,密报述说周王朱橚次子告发他爹意图谋反。

    非常好,不用多说,先废为敬!

    朱允炆的表哥李景隆以备边为名,带领兵马经过开封时顺便把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民,发往云南。

    然后圣上封朱橚次子镇守云南。

    简直世风日下,剧本杀都不敢这么去编这卖爸求荣的剧情,但实情就是如此,。

    建文元年,四月。

    齐、湘、代三位蕃王同时被废为庶民,三王一起扑街。

    同年六月,岷王朱楩亦被废为庶民,徒往漳州。

    这,这才半年不到,已撤废五位,这个势头也未免太过急功近利了吧,一时间全国所有蕃王人人自危,惶恐不可终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当初老朱把天下分封给宗室之内的众人,包括养子在内共二十五个儿子各鎮一方成为蕃王,分驻于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

    不是任命过去就职,要知这些蕃王可是各有兵权之人,并且经过多年的治理,驻地内早已植根极深,融入了当地。

    这些个蕃王代表的就是全国各地的民心。

    朱棣的军师姚广孝那句名言,“臣不知天道,只懂民心!”便是由此而来,所以靖难之役时期,大多数蕃王选择作壁上观,保持中立。

    这能怪谁?谁会去帮这个准备要削自己的皇帝,不帮着去锤他一顿已是看在死去老爹的份上。

    自作孽不可活,战端未开,朱允炆已尽失人心!

    看到削蕃已成大势所催,已然毫无退路,朱棣便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讨伐,以清君侧!”为出师正名。

    他高喊着... ...

    口号:“清君侧,靖国难。”举旗仓促起兵。

    没有这一出,朱棣不见得敢去造反,而这一切,刚好给了他一个极好的理由,纷争让这个才刚变富强的帝国陷入了战争的阴影之中!

    以一个小蕃国之力去对抗整个帝国,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赋予朱棣这个勇气的,是他手下这一群能征善征战、用命一心的十万将士。

    一直防守着北方重镇顺天府,长年与蒙古各部有战事,朱棣手下这群将士可谓是狼虎之师,更重要是部队士气高昂。

    他们叫嚣着,“孙子要打叔父就很不厚道,我们去江南踢他屁股去。”

    要知道撤蕃受到影响的不止是蕃王本人,也意味着高阶将士们经营了一辈子的军功,可能是一朝云散。

    朱棣的部队当然三军用命。

    反观朱允炆这边,初时形势还是非常有利,在兵员数量及粮草的储备上,国家队占有极大的优势。

    士兵有了,但是能驾驭这支军队的将帅呢?

    在冷兵器时代,有句话叫做千金难得,一将难求。

    追随老朱打天下那一批狂人,当年那是猖獗得很,随便找一个出来都是良将帅才,然而此时已差不多给老朱亲手收拾干净了。

    偶有剩下的大都是些人畜无害之辈,导致选将时只能在矮子里挑高个。

    朱允炆费了很大功夫去筛选,才在大臣们提交的准名单里找到一位有些战勋的,开国功臣中的死剩种耿炳文,但是他已六十五岁高龄。

    “老是老了点,姜还是老的辣,要知年轻时也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将部队交给他还是放心的。”

    推荐他的大臣如是说到。

    领了帝命,耿炳文叫嚣着,“坚子,竟敢逆天而行?”带着三十万的部队开始了讨伐燕王之路。

    初战... ...

    ,便犯了冒失轻进的错,导致先锋部队九千人多人一下被歼,其后更是中了后间计,再次葬送了几万士兵。

    耿炳文只好龟缩进了城里。

    沉不住气的朱允炆赶紧换帅,在重臣的推荐下换上了李景隆。

    高大威猛、英气逼人的李景隆身份可不简单,他是老朱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之子,作为名将之后,想着虎父无犬子,老朱在铲除了胆大妄为蓝玉后便把他树为培养对象。

    有意让他在未来成为朱允炆的亲信,帮他治理天下。

    而李景隆作为朱允炆的表哥,两人之间不单止年龄相近,更是从小一起玩耍长大,朱允炆对他信任无比。

    大笔一挥,给他再添上几十万的军队,“战场之上汝能便宜行事,不需事事禀报。”亲自相送出征。

    而朱棣听到这个消息后,简直笑裂了嘴。

    “父皇在生之时,手下能人帅才众多,从没一位能统兵几十万,这算是常遇春和徐达这种功勋卓越之辈也只敢言称统兵十万。”

    “李景隆小子何德何能,能统领数十万之兵!”

    朱棣料事如神,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只懂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因为能力不足,运气欠妥,指挥失策,各种原国相加,接连数次战役失利。

    葬送了帝国的七十多万精锐将士,导致国力一落千丈!

    此时国家军再也无力去对朱棣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了,而朱棣这边由于得到潜伏在南京城内奸细传来的情报,国都南京城正守卫空虚!

    这个消息让的朱棣精神大振,忙领兵南下,兵锋直指金陵南京。

    死伤惨烈的白沟河之战后,李景隆被朱允炆召回了南京城内,当时整个皇朝之内一片哭骂之声,大臣们普遍认为他失律丧师怀异心,理应诛杀。

    叫杀之声四起,已到... ...

    了不杀难平众怒的地步。

    就算是这样,性格忠厚的朱允炆却力排众议,没下旨怪责于他。

    帝国虽然兵力折损甚多,却还没到投降认输的地步。

    张莠停顿了一会,叹了口气:

    “故事到了这儿,真正的**来了,梅殷、李景隆、朱橞、朱棣和朱允炆这几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由此开始撰写。”

    进军最快的路线是借道淮安,直取扬州再图南京。

    梅殷当时手握四十万重兵驻守淮安,要知朱棣当时的兵马虽强势,也不过二三十万之众,这四十万的大兵团他当然忌惮。